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上海市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4年6月11日
一、院校全称 |
上海大学 |
|
二、就读校址 |
宝山校区地址为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 99 号 延长校区地址为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 嘉定校区地址为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 20 号 |
|
三、层次 |
■本科 |
|
四、办学类型 |
■普通高等学校 ■公办高等学校 |
|
五、颁发学历证书的院校名称及证书种类 |
院校名称 |
上海大学 |
证书种类 |
修学期满,符合毕业要求,颁发上海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
|
六、院校招生管理机构 |
上海大学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是学校本科招生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统一领导学校本科招生工作;招生就业处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学校本科招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关纪委是学校本科招生工作的纪检机构。 |
|
七、招生计划及有关说明 |
1.招生计划11个,其中文史类专业计划3个、理工类专业计划8个。具体招生专业及身体要求详见附表。 2.各招生专业无男女比例限制。 |
|
八、专业培养对外语考试语种的要求 |
入学外语考试语种不限;入学后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外语教学语种采用英语。 |
|
九、身体健康状况要求 |
根据教育部、原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24〕2号)以及有关补充规定,考生须据实上报健康状况,若隐瞒病情病史,上海大学将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和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中有关退学与休学的规定执行。其中: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环境工程(中葡合作)专业不招色盲、色弱;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葡合作)不招色盲。 |
|
十、录取规则 |
上海大学按照中国普通高校联合招生办公室投档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根据志愿依次录取到专业。各志愿之间无级差。如投档成绩相同:文史类专业依次比较中文成绩、英语成绩、数学成绩,理工类专业依次比较数学成绩、英语成绩、中文成绩。 |
|
十一、收费标准 |
学费标准 |
(一)一般专业: 1.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专业每生每学年6500元(沪发改价调〔2023〕21号)。 2.理学、工学(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科门类专业每生每学年7000元(沪发改价调〔2023〕21号)。 3.艺术学学科门类专业每生每学年13000元(沪发改价调〔2023〕21号)。 4.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机械工程”涉及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每生每学年7700元(沪发改价调〔2023〕21号)。 (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1.中法合作专业(信息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每生每学年25000元(沪教委财〔2017〕57号)。 2.中澳合作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每生每学年30000元(沪教委财〔2017〕57号)。 3.中葡合作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每生每学年30000元(沪发改价调〔2022〕18号)。 |
住宿费标准 |
每生每学年最高1200元(不含寒暑假)(沪价费〔2003〕56号、沪财预〔2003〕93号、沪教委财〔2012〕118号)。 |
|
十二、奖学金设置 |
上海大学认真执行国家和上海市相关规定,学生入学后可按规定申请国家港澳台侨学生奖学金。 |
|
十三、监督机制及举报电话 |
按照招生“阳光工程”的统一要求,上海大学本科招生工作全程接受上级和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监督。 本科招生举报电话:021-36215782(工作日8:30—11:00,13:00—16:30) |
|
十四、网址及联系电话 |
上海大学网址:https://www.shu.edu.cn 上海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s://bkzsw.shu.edu.cn 咨询电话:021-66134148(工作日8:30—11:00,13:00—16:30) |
|
十五、其他须知 |
1.华侨港澳台联合招生录取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收费标准与内地学生相同,与内地学生同住。 2.被录取考生(含应届毕业生)高中毕业证书(证明)核验作为入学后新生复查的内容。 3.本简章解释权属于上海大学招生就业处。 |
附表:上海大学2024年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招生专业
序号 |
学院 |
招生专业 |
招生科类 |
备注 |
01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史类、理工类兼招 |
|
02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口吃不宜 |
|
03 |
新闻传播学院 |
广播电视学 |
口吃不宜 |
|
04 |
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 |
口吃不宜 |
|
05 |
法学院 |
法学 |
||
06 |
法学院 |
知识产权 |
||
07 |
经济学院 |
金融学 |
||
08 |
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09 |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
信息资源管理 |
||
10 |
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
11 |
管理学院 |
财务管理 |
||
12 |
管理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 |
||
13 |
悉尼工商学院 |
金融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
14 |
悉尼工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中外合作办学 |
|
15 |
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理工类 |
|
16 |
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17 |
理学院 |
应用物理学 |
不招色盲 |
|
18 |
理学院 |
应用化学 |
不招色盲、色弱 |
|
19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不招色盲、色弱 |
|
2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不招色盲 |
|
21 |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
22 |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 |
不招色盲 |
|
23 |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不招色盲 |
|
24 |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不招色盲 |
|
25 |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不招色盲 |
|
26 |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不招色盲 |
|
27 |
上海电影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 |
不招色盲、色弱 |
|
28 |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里斯本学院联合培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中外合作办学 不招色盲 |
|
29 |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与里斯本学院联合培养 |
土木工程 |
中外合作办学 |
|
30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与里斯本学院联合培养 |
环境工程 |
中外合作办学 不招色盲、色弱 |
资料来源: 上海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办学,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影从云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美誉。
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关心学校建设,或担任校董,或举贤任能,或指导工作。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陈望道等领导学校发展,或延聘人才,或规划学科,或执掌教务。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施存统、萧楚女、沈雁冰、田汉、蒋光慈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则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践行“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成就瞩目,英才济济,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王步文、刘华、何秉彝、阳翰笙、丁玲、戴望舒、匡亚明、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施蛰存、王一知等都从这里走出,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有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一流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普及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市美术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
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设有30个学院,1个学部和1个校管系。设有94个本科专业,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2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8个交叉学科博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牵头建设1个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10个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6个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 10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拥有科技部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合作基地以及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3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及1个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拥有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个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47个省部级基地平台。
上海大学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20年获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孵化基地。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学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07%,居上海市同类高校前列。学校现有研究生16967人,全日制本科生20191人,预科生63人,成人教育学生18188人。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是中宣部、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钱伟长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单位。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趋合理、具有一定国际化程度、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299人,其中教授792人、副教授11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42人。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院士10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海外院士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3人;国家级中青年领军人才8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1人,艺术类人才8人,省部级中青年领军人才226人,省部级青年人才82人。
上海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S)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46、43、31位。学校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4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1项,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178(其中一等奖共计38项)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共计16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计41项。2020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7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1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2项。
上海大学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目前,学校已与52个国家和地区的233所大学或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3201人,其中学历生2195人,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单位、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并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宝山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开展了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在内的全面合作。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馆藏图书407.6万余册;订购纸质报刊1431种;订购电子文献数据库81种,含电子刊5.1万余种,电子书749.1万余种。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完成了四校区环状光缆互联,积极推进基于校园物联网、四中心融合和5G校园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大学数据治理、数据共享、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实施工作,逐步推进AI+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分步实施共享学科智能计算服务平台,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效管理、师生服务提供了较完善的一流信息化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4年以来,上海大学已11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201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11月,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19年4月,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11月,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10月,溯园(上海大学博物馆)获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11月,上海大学顺利通过全国文明校园复查考核。此外,学校于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2011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位于前列。
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秉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校风,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持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瞄准国家和上海发展的时代新要求,以“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接续奋斗。
资料来源:上海大学
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3月1日